耕耘千里,砥砺知行——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2011年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2011-10-11 来源:
我院地理科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地之一。在学院现有的三个野外教学实习(北京基础地质实习、大同—秦皇岛地貌实习和河北塞罕坝生态学实习)的基础上,设置了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基地选择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重点是下游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和中游以水土流失和地上悬河著称的潼关-花园口段。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从流域的角度,通过水分循环过程将自然地理环境中格局与过程结合起来,涉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景观及土地利用方面,使同学们在以往部门地理实习的基础上,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加深对综合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圆满结束后在黄委会前合影 考察三门峡大坝 考察黄委会模型黄河 听取花园口水文站站长报告
2011年8月24日下午,自然地理教研室邀请王恩涌先生为参与实习的同学和老师就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变迁做了精彩的报告。8月25日至2011年9月2日,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和模型分析等方法,综合考察了黄河河口区及潼关-花园口段的水文、地貌、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了解了黄河水文监测和管理的相关设备及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了野外科研工作能力。本次实习由王红亚、蒙吉军、李双成、彭建和段晓峰五位老师带队,自然地理教研室的许学工教授、杨小柳教授为综合实习的地方协调付出了辛勤劳动!
实习综合考察了黄河河口区、东营孤东海港、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胜利油田博物馆、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库大坝、潼关水文监测站及花园口水文监测站等实习地点。通过对相关设施和工程的亲身考察及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同学们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文监测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就黄河水文监测的相关设施和技术手段详细咨询了有关技术人员,初步了解了黄河水文监测的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当下具有国际先进地位的模型分析技术。
本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涉及到了地理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植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自然保护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综合性课程的相关内容,为课堂上的相关知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现实技术手段和课本知识的相关印证,对于综合自然地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地理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另外,通过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也使同学们得到了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为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次实习得到了山东东营市政府研究室、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利津、潼关、花园口、小浪底、三门峡等水文站也给予了积极协助,另外,还得到了国家理科基地(地理科学)经费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特别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