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中期评估会召开

2011-09-30 来源:

      

2011年9月20-21日,由北京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中期评估总结会在京召开。
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张峰处长对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期评估的评价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指出国家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是需要强调三个更加:更加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更加强化科学目标导向;更加注重优势团队建设。此外,他还强调了成果标注的相关问题,并对本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实施寄予了厚望。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处长张峰讲话

课题评估部分由项目专家组组长张新时院士主持。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介绍了项目的整体分工及各课题前两年的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进展。随后,各个课题的负责人对前两年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后三年的研究计划等进行了详细汇报。

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做项目汇报

项目实施以来,各课题顺利了完成前两年的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建立我国本底站网络化观测并开展了不同站点气体浓度的对比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主要参数开展精细计量,构建了国家尺度碳源汇估算校验的基准点网络平台(包括森林、草地、灌丛和荒漠、农田等28处样地);建立了控制实验样地20处,开展了水、肥、增温及保护性耕作等处理下生态系统碳循环主要参数的持续观测研究;完成了中国重大林业工程实施区、草地管理实施(试验)区和全球农田碳库变化的相关数据调研、整理和再分析,初步分析了植树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估算了中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完成了青海省造林区和草地管理试验区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北京周边地区灌丛样地野外调查;完成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Agro-C和AVIM2)的校准和验证;基于遥感和碳循环模型,反演了过去30年欧亚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模拟了过去100年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上升对该地区植被生产力和碳储量的影响,反演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动态及空间格局。
截止目前,项目已经发表和录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17篇。项目在全球和中国森林碳收支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Science和Ecological letters等顶级刊物发表论文。
专家组在审阅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听取课题负责人汇报的基础上,分别对各课题的研究进展、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议。专家组对项目前两年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努力,各课题组很好地完成了前两年的研究计划,后三年的研究方案可行,预期能够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目标,经费执行合理。专家们还就课题间数据共享、增进相互联系和研究结果的相互验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傅小锋处长、专家组成员蒋有绪院士、丁一汇院士、李怒云研究员、李克让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白永飞研究员、周力平教授、钱维宏教授、孙建新教授、郑循华研究员、李凌浩研究员,教育部科技司明媚博士、北京大学科研部周辉部长、韦宇副部长、周锋主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及各课题负责人、研究骨干和研究生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文来自北大新闻网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