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推出新作
2010-06-25 来源:
为促进北京大学地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北大地理学与国内外同仁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与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包括教材和专著两个系列。迄今为止已出版10余部著作,如蔡运龙教授编著的《自然资源学原理》、邬伦教授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应用》等多部著作多次重印,颇受读者欢迎,在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取得了推动学科发展的良好效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于2007年成立以来,对《丛书》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丛书》出版工作。王缉慈教授等的新著《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于2010年4月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业界迅速产生了反响。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 供稿
【书评】
超越集群——理论与现实的超越
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产业集群未来的路途应该怎样选择?国内三十多年来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应该怎样继承和反思?十多年的集群理论探索有哪些成就和不足?未来新的理论研究方向又在哪里?
王缉慈等人的新著《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可以说是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系统总结和理论升华。国内的产业集群探讨已经形成了多元的研究群体,并对各地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不乏有创意、有深度的研究。不过,由于产业集群概念来自国外,许多基于国内案例的研究往往选定一个理论视角(企业网络、价值链升级或竞争力等),将中国的案例与西方的理论相结合,或是佐证国外理论,或是指出中国的案例之不同。随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这种研究套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理论探索的不足影响了地方产业集群的实践。集群在各级政府的规划和报告中被广泛的提及,并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措施上却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国内研究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离各地的集群实践越来越远。全球价值链、网络、升级和学习等成为学术界的时髦概念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地方集群政策。
对于集群研究的反思,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西方的理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适用于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独特背景和发展轨迹?正如国际著名的地理学家Henry Young (杨伟聪)和George Lin(林初升)所言,亚洲的经验是独特的,在应用西方理论时要特别慎重。要真正解释国内产业集群,需要的不仅是对于国内现实的深入理解,而且是对西方理论的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构建出适宜中国国情的集群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才能明白本书的“超越”之处。
该书中相当的篇幅是对西方集群理论的清理和反思(前三章关于国外集群概念基础、创新集群的精髓、认识陷阱的讨论)。在此后的实证章节中,先从全球和地方联系的视角考察了国内产业集群兴起的背景,然后系统地从消费品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三个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案例分析中,既有对于行业集群的总体刻画,也有相当精彩的案例剖析,因此兼具实证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最后的两章则是探讨了国内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的重要方面——集群的劳动力问题和环境问题。在收入分配调整成为国内改革的重点、气候和能源日益在全球层次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劳动力和环境问题将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内集群的发展轨迹。
在对国外理论的辨析和国内实例的分析基础上,书中还指出了集群未来研究中亟需开拓和创新的领域:动态演化、虚拟集群、产业共生和社会升级等等。这些新的方向既是国外集群理论讨论的前沿,更是理解和促进国内集群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这些领域很大程度上将是国内集群研究实现超越,并融入国际学术界的突破口。
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在对产业集群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批判,还是在实证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这本书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超越,将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研究和中国问题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李鹏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