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志奇先生为我院师生举办讲座
2015-10-19 来源:
2015年10月16日下午,应我院冯健副教授邀请,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奇志先生到我院访问,并在逸夫二楼3459举行了学术讲座——“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探索:武汉的实践”。讲座现场讨论热烈,师生反响较好。参与人员除我院师生外,还有专门从校外赶过来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感兴趣的社会听众。 图1 刘奇志先生为北大师生开展讲座 讲座由冯健老师主持。他在开场白中介绍了北大与武汉的渊源,始自2004年周一星教授主持武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当年周一星教授以批判的视角分析武汉,规划界盛传“周一星冷眼看武汉”。一年后,曾辉老师和冯健老师分别主持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生态和人口研究专题。再之后,冯健老师及其课题组广泛参与武汉及武汉“1+8”城市圈的规划,直到去年再次主持新一轮武汉总规人口专题研究, 11年来一直把武汉作为其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实践基地。 图2 刘奇志先生解读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难题 刘奇志先生结合自己主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经验,提出城市总规修编需处理好若干难题,包括:长远战略与近期建设;总体构想与专项细节;用地拓展与生态保护;城乡差别与配套设施;地方特色与国际趋势;编制审批与管理应用;领导更换与规划引导;人材缺乏与组织编制。进而,他重点总结了编制2010版武汉总规的经验,包括:采取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的方法,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相结合,开门规划,提高规划科学性;战略先导,研究起步,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规划论证;实现“规土”合一,协同规划,城乡统筹等。在总结2010版总规修编要点的基础上,刘奇志先生又提出了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变革的“四化”,即:“立体化”,技术上突破二维平面的专业藩篱;“动态化”,需要制定年度计划并且不断更新;“区域化”,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怪圈,从区域视角研究城市;“公众化”,如果把城市固态空间比作形形色色的人的话,那规划师就是召集大家拍合影的人,可见规划师协调角色的重要性。 图3 冯健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 二十多年前刘奇志先生在国内首次以“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为主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到今天讲座的结束,他又以一张闯关东电视剧中的全家福合影来暗喻城市规划中规划师的协调角色,仍然没有脱离他的公众参与规划的理想,这正是一个老规划师或老规划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刘奇志先生所讲授的新一轮总规修编工作,有很多闪光点。包括:要切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来编制规划,而不要过多顾及领导意志;在规划中重视人口与空间的关系,人口与规划设施的关系;避免就城市论城市,要结合区域来研究城市;探索城规与土规共建统一平台之路,实现协同规划;规划思路由“顺推”到“反推”的转变,把禁限建分区管制作为统领规划建设的重要思路;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山系水系资源进行整合;保留城市的文化记忆,强化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一张图的规划管理平台建设;以及城市规划的“四化”变革,立体化、动态化、区域化和公众化。这些闪光点,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带来启发。 图4 冯健老师为刘奇志先生赠送书法作品 图5 刘奇志先生一行与冯健老师研究团队合影 最后,冯健老师对刘奇志先生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赠送专门为讲座题写的墨宝一副。在讨论环节,刘奇志先生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现场还有同学递上到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求职的简历。刘先生最后说,北大、南大、中大有不少经济地理背景的校友在武汉规划岗位上都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欢迎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关注武汉的发展、共谋大业,希望冯健老师的研究团队能继续指导武汉的发展和规划。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撰稿人:林文盛)
刘奇志先生是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1996年、2010年两版武汉总体规划以及众多重点项目规划,主编、参编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等多部国家及地方技术规范和标准。
刘奇志先生的讲座从个人从业经历谈起,重点讲述了编制历版城市总规的感受,他以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引出武汉滨江滨湖的城市特色。建国之前武汉的城市规划尽管思路很多,但是由于政局动荡、人事更迁等原因无法实施。建国之后武汉的历版总规各有特点,如1959版总规主要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展开,1982版总规则找出了武汉“十字形”自然生态结构,1988版总规使武汉城市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1996版总规提出了二环线的建设,2010版总规开始结合区域来看城市,提出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