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Ho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6-05-13 来源:2016-05-13 

      

 

2016年5月12日下午,Peter Ho教授讲座在逸夫二楼3301室举行。讲座我院常务副院长贺灿飞教授主持。

Peter Ho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终生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在土地管理规划、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国际SSCI和SCI索引期刊中发表论文近百篇,并著有专注十余部。

教授的讲座的主题为,“谁是中国的土地拥有者?——可信度理论在产权和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讲座一开始,Peter Ho教授向大家提出了一个“空制度”的概念。他认为,制度的功能比形式更加重要,无论制度在形式上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都应该能够落实并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他还提出,如果制度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则制度一定是发挥功能的,尽管该制度可能并不符合某些形式要件。

Peter Ho教授讲授可信度理论

那么制度是否发挥功能、发挥功能的程度应该如何测度呢,在接下来的讲座中,Peter Ho教授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介绍了他的理论创建——可信度理论、指标及其应用。教授提出,制度的功能可以用可信度指标的来衡量。可信度指标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社会行动者对制度的看法,另一个是社会行动者对特定制度下产生的纠纷的看法。具体而言,在前者,教授认为,通过比较法律或规则规定的权属、实际运作中的权属和公民实际期望的权属,可以刻画出社会行动者对制度的态度。而在后者,他认为通过调查公民对纠纷发生的原因、频率、表现、持续时间等因素,可以得到社会行动者对特定制度下产生的纠纷的看法。

教授以他主持的Recoland Project项目子课题为例介绍了可信度理论和指标的应用。他介绍道,关于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该子课题得到了三个结论。首先,农民对现行看似不安全的集体所有、承包经营制度安排的支持度比较高,这和该制度的小调整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该制度可以根据各户人口数重新分配集体土地,保证了各户能够按人口数获得相应数量的土地,因而获得了多数农民的支持。其次,他说,根据调查结果,土地纠纷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并没有通常人们认为的普遍较高,而是在城市郊区或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达到高值。第三,他讲道,土地纠纷一般是由征地引起的,这也与大家通常的认识相吻合。

讲座现场

下面,Peter Ho教授对调查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回应了他在讲座开始对“空制度”的思考。教授指出,与传统经济学对确定产权和节约交易费用的理论相悖,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更加支持集体所有、承包经营这种非安全的制度。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尽管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接近六成,但农民群体事实上并未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生活环境,土地对于中国农民更多是社会保障的依托,而非资产。这也意味着,土地登记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尽管在形式上更加现代和安全,却可能破坏土地原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应该慎之又慎。

最后,Peter Ho教授总结道,不仅是土地制度,其他生产要素相关制度的制定和评价,都应该考虑其在特定时空下所能实现的功能,关注规则、实际、期望权利的归属及权利纠纷水平,而不仅单纯考虑权利的形式。之后教授还和大家就讲座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