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菁教授讲座成功举办

2016-06-03 来源:2016-06-03 

      

赵燕菁教授讲座现场

2016年6月1日下午3点,规划专家赵燕菁教授在我院逸夫二楼3459室做了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的讲座,由我院常务副院长贺灿飞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赵燕菁教授是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曾任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长期致力于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基于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经验,形成了自己对城市空间独特的解释体系,对我国城市空间战略与政策曾产生显著影响。

讲座中,赵燕菁教授首先指出何为“中等收入陷阱”,他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区别于“低收入陷阱”供给不足的表现,是指由于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停滞,而这种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是集体消费不足的问题,公共产品需求可以带动私人消费市场的扩大,因此公共产品的多寡是区分发展与发达国家的真正分水岭。

那么,集体消费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接下来的讲座中,赵燕菁教授追根溯源,谈到了集体消费不足的三大原因。第一,巨大的贫富差距会导致公共产品定价难,进而成为制约公共产品需求的重要原因;第二,如果在经济增长一开始,没有及时建立法治社会,就会出现“免费搭车”的行为。随着社会达到中等收入,这种行为大规模蔓延,使得社会付出极高的成本,当这种成本达到一定程度,很多公共服务便无法提供;第三,“一人一张选票”的民主化制度也会制约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随后,赵燕菁教授通过巴西、日本以及希腊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再一次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些国家实践表明,“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经济从短缺变为过剩,并非“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失败新常态”,也不是什么“经济规律”,而是“个人消费向集体消费升级的失败”,因此,从私人消费为主转变为公共消费为主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经之路。

最后,赵燕菁教授指出,中国除了将南美国家锁定在陷阱无法脱身的“一人一票式民主”外,我们已显示出“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几乎所有症状。中国能否再次起飞的关键是需要找到油门,我们只需聚焦两大目标:一是实现社会均富;二是杜绝公益漏失——唯有实现社会均富,公共产品才可能有效定价,潜在需求才可能变为有效需求;唯有减少公益漏失,公共产品才可能通过市场的途径实现充分供给。

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讲座结束。之后,赵燕菁教授和大家就讲座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