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讲坛”
2016-12-05 来源:院科研办
2016年12月3日,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讲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主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致开幕词,致辞中表示了北京大学一直以来关注并支持城环学院和地理学的发展,肯定了地理学讲坛的重要性并预祝讲坛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致开幕词 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介绍了学院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国内合作,并对学院2016年度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进一步阐明了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立足国家需求、面向学科前沿、延续优良传统、不断攀登高峰,继续坚定不移地向世界超一流学科迈进,为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贡献。 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介绍学院发展情况 开幕式后,共有十三位地理学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次作主题学术报告,报告精彩纷呈,面向学科前沿,展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第二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讲坛”现场 傅伯杰院士进行了题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集成”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在国际的热点和前沿的核心领域,强调需要平衡生态系统的服务方向。陈发虎院士带来了科学又生动的“东西方交流与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研究分享,结合气候周期、人类演化、考古发现、实验分析,探究了何时人类开始定居青藏高原以及原因等内容。郭正堂院士全面阐述了通过大气CH4¬信号与季风记录的对比研究,从而验证更新世季风对大气CH4¬的四大影响。史培军教授带来了题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综合减灾的科学基础”的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减灾、灾害形成机制与防御、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冷疏影研究员的报告以“陆地表层研究:地理学的视角与作用”为题,系统梳理了地理学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综合领域的研究进展、面向实际需求的未来方向。 下午的报告会由学院内不同研究方向的八位教授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胡建英教授展示了化学物质的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食物网的传递过程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以及生态健康效应等系统研究。李本纲教授系统讲授了气溶胶、大气胁迫因子等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构建模型研究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贡献。朴世龙教授结合多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成果,系统介绍了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韩茂莉教授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解构了乡村定期集市的形成与地理基础、村民商业行为影响下的乡村集市层级与商业空间网络、乡村集市的服务空间与分布特征。唐艳鸿教授介绍了高CO2环境下C3植物动态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机理与生态意义,并鼓励同学们去做光合作用研究。陆雅海教授分析了缺氧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微生物过程激励,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莫多闻教授以古代都邑兴废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例展示了环境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吴必虎教授从《文物保护法》第22条说起,进行“不得原址重建”的深思,给出了原址重建的区域差异与地理学解释,以及原址地方感呈现的未来。 本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讲坛”吸引了全国各地近400名地理学者及地理学专业学生报名参会。与会者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为代表的近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应用部门和中学。 第二届北京大学地理学论坛依托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基于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创新科研成果,搭建了交流学术成果、传播学术理念、展望未来合作、培育地理人才的平台,为地理学科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