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汇聚产业动态与区域发展研讨会
2017-04-17 来源:2017-04-17
2017年4月16日,由贺灿飞教授、朱晟君研究员共同组织的产业动态与区域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逸夫二楼3301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办,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贺灿飞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 产业动态是不同的产业主题在微观层次上交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微观机制作用的宏观现象的涌现。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拓展,世界各地的产业类型、组织形式等经历着快速变化。产业动态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产业动态理论拓展为两个相互渗透和补充的研究领域:一是市场动态,二是产业演化。本次研讨会集结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产业动态、产业动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理解中国产业动态和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教授致开幕辞。在致辞中,贺灿飞教授提出本次研讨会集结了来自不同高校的13位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希望借此机会发挥审稿的作用,形成开放的、有深度的学术氛围,针对研究内容充分展开讨论,最终形成有水平的论文。 随后,参会的青年学者依次汇报了“产业动态与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 中山大学刘逸关注由关系经济地理学起源的战略耦合,通过GPN与GVC的基本形态、机制、模式和理论的比较,反思GPN理论特点和问题,提出了用战略耦合解释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框架,突出了两个变量:(1)区域的区位优势(2)经济活动空间粘性。 华南师范大学符文颖通过历史制度视角的理论框架,采用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概念,对比珠江三角洲两个城市区域(珠三角东岸的东莞以及珠三角西岸的佛山、中山),考察珠江三角洲区域私营经济发展的地方差异化过程和演化逻辑。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地方特异性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志高检验演化经济地理学产业分叉研究分析框架是否适应于经历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中国。综合调研访谈与典型案例研究、统计数据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梳理武汉市生物产业形成和演化历程,总结影响要素和作用形式,理解中国大都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分叉过程及动力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胡晓辉对当前国内外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回顾演化概念(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路径突破、锁定等)在区域产业演化实证研究应用的基础上,批判性地阐述了这一理论框架的解释力、适用性和局限性,重点探讨了演化经济地理学同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可持续转型研究相关概念的融合与互补问题。 浙江大学王琛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探讨区域及产业集群抵御外部冲击的弹性或适应能力,从多样性、异质性、开放性、垄断性和动态性五个方面审视其对集群弹性的影响。证实了产业相关多样性、集群内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集群企业的动态性对弹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司月芳基于1985-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海外只是输入地和中国的创新城市格局。展示了国际贸易视角下的地理距离、层次和网络体系,并指出中国近几年知识创新和知识流动的区位和趋势,利用模型分析各国创新能力序列和影响因素。 香港城市大学王赫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在发展政策中的含义,以中国汽车产业从80年代到入世初期的“市场换技术”为例,用访谈和档案研究方法,检视东北地区的一汽和华晨汽车的合资经历,探讨制度和技术变化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王玥以中国鲜奶和大豆油供应链网络为例,基于相关企业访谈资料,探讨现代零售企业的采购活动对新兴市场供应链网络产生的影响,揭示出商品的固有性质,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以及行业不同时期的竞争格局,都对供应链网络转型升级过程具有影响。 南开大学郭琪基于扩展引力模型,采用核密度分布和Probit模型等方法,考察中国城市出口市场的扩展路径及其区域差异,在企业层面分析出口市场扩展路径的微观机理。基于共存分析测算的国家间市场关联程度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将演化经济地理研究中的“路径”成功量化。 北京师范大学潘峰华利用国内上市企业的数据,计算中国城市的控制和命令指数(CCI指数),考察中国城市的竞争力及其变迁,并剖析中国城市总部职能的专业化格局。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后,受到制度和市场双重影响,各个城市在培育和推动企业上市的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上市企业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国城市竞争力和专业化格局。 浙江工业大学史进以浙商对越南的投资为例,采用全球生产网络2.0的分析框架,通过典型案例,考察竞争动态和风险环境是如何影响浙商对越南的投资策略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中国-东盟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动力机制,拓展全球生产网络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颜燕基于中央、省、地级市三级政府间税收分成数据,通过我国城市政府税收留成率与土地出让行为之间的若干典型案例,归纳出让土地的动机和间接效应。 北京大学朱晟君基于中国海关企业层面数据,构建了城市-产品-出口目的地尺度的平衡面板,通过条件逻辑模型,探讨中国外资企业出口对内资企业出口决策的溢出效应,外资企业出口活动在内资企业开拓国外新市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编辑:夏昕鸣 摄影:杨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