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张纯--眼底未名水,心怀燕园情(转自北大新闻网)
2009-11-16 来源:
张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城市规划专业01级本科生,06年以专业第一成绩保研,08年以系里第一成绩转博。两次在北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并曾获全国高校城市规划学科竞赛佳作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和“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年会论文一等奖”等。美国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研究生硕士论文奖学金、百人会英才奖、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学金、廖凯元奖学金、光华奖学金获得者。先后担任06级城环硕士班班长,城环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08级城环博士班班长和城环学院团支部副书记。有多次国内外实习经历,现正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最初看到张纯的简历, 记者惊异于她的学术成果。而在朋友眼中,她有着更丰富的一面——性格温柔、能动能静、细致体贴、谦和友善、坦诚乐观……带着敬佩与好奇,记者与身在大洋彼岸的张纯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对话。虽然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通过发邮件和音频聊qq等多种方式的沟通,记者依然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燕园才女的睿智与执着。 只要肯于磨砺,平凡的小石子也会发生变化 2001年,带着一丝懵懂的张纯成为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员。提起当初对专业的选择,至今她还记忆犹新。“其实初填志愿纯粹出于盲目和偶然,甚至不知道城市规划是个五年的专业。”初入燕园的她,还只是一个内向而平凡的女孩,把自己封闭在小小的世界中,感受大学生活带来的迷茫和困惑。“作为一名只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分的北京考生,我在上课时总是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周围的大家都是那么优秀,有省状元、高中学联主席、党员……就像熠熠放光的颗颗宝石,而我却只是默默的小石子——并不复杂的高等数学和算法分析与设计两门课就足够让我云里雾里了,似乎我并不配坐在这所高等学府中学习。”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始终坚信着,只要肯于磨砺,平凡的小石子也会发生变化。 于是,正在其他同学充分享受着大学生活的恬适和悠闲的时候,她却坚持成为图书馆301自习室的first comer和last leaver,以比高三更加勤奋态度来与更多优秀的同龄人一起进步。正是这种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让张纯在精英荟萃的北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平凡的小石子也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宝石。回忆起那段经历,如今的张纯依旧感慨万分:“虽然天资不佳,通过后天努力我们也可以像同龄人一样优秀,不忝百年北大的盛名。” 正是曾经的这个偶然选择,让张纯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当时想,既然选择已经无法改变,就只能让自己真正喜欢上这个专业。人生总是多样的,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发展。八年之中,从抵触到感兴趣再到乐在其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我的城市规划专业了。”而让张纯如此为之着迷的,不仅仅是学术的快乐,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幸福的满足感。这一步,她走的无怨无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每个人来说,属于青春的八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而张纯,一个貌似平凡的女孩,却选择将这八年沉浸在学术的探寻中。“老一辈的学者,在自己研究领域耕耘了几十年都不觉得枯燥。如何对待学术,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视角:如果你带着积极的视角、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好奇的心,那么它就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怀着对城市规划的浓厚的兴趣,张纯在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保研。“毕竟本科阶段积累的太少,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懂的少,于是就选择了继续深造。能往前走就往前走,能努力一点就努力一点。”也正是基于相同的原因,她在硕士毕业后又选择了继续读博。 在前行的过程中,固然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但锲而不舍的求索最终带来的是丰硕的收获。可是当我们问及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时,她却十分谦虚:“其实谈不上什么成果,只是在导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做一些案例研究和科研调查,未来学术道路上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提到大三就参加“挑战杯”竞赛并且获奖的经历时,张纯流露更多的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激。 “现在成为我导师的吕斌老师对我的挑战杯竞赛予以了莫大和帮助。还有班主任柴彦威老师,当得知我做问卷调查困难重重时,慷慨的拿出了自己的花旗参含片和带有北京大学logo的笔送给我作为问卷礼品。同时,系里的其他老师都没有嫌弃我当时作为本科生的思想幼稚,反而给予了我支持和鼓励。”在她心中,北大的老师们就像是良师益友,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是她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回忆起曾经的比赛,张纯感觉到它带给自己的并不仅仅是更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一种提升,学会更好的和团队进行合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我关注的不是结果本身,而是参赛过程。我希望在各种活动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正如她所参加的各种实习——大四大五,她与同学一道在中国城市规划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可持续社区项目中实习。“在那期间,我不仅学到了本专业的知识和其他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为以后与相关领域的人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应当提高。” 2005年和06年,张纯参加了一些出国实习的项目,包括导师带领下与东京大学合作的亚洲城市可持续再生项目;而就在我们采访她时,她正参加2009-2010年度的国家留学基金会公派项目,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的学习。“作为北大学子,我们在国内常常会有很强烈的优越感,而国外的实习恰能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国际上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并放低心态。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我们应当争取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让中国的学术逐渐走向世界前列。同时,身在海外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像UNC这里中国人并不集中,美国朋友们可能就是从你的身上开始认识北大、认识中国的。” 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回馈爱心 张纯是一个阳光的,对这个社会充满感恩、充满爱心的人。“一个人步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帮助你。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帮助我们才可能有今天的一切,所以一旦有了一些积累,我们总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别人,这就是爱心回馈。”她如是说道。 所以,志愿活动也已然成了张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她八年燕园生活中一抹鲜艳而温情的色彩。“其实,回过头来看一看北大的条件,宿舍、食堂、教室……我们有很好的环境,但是越是这样我们似乎却越觉得这些是理所应得的。与在那些简陋房屋里学习的孩子们相比,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要学会感恩?帮助别人,不一定要等功成名就之后,在平常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多帮助别人一点、多奉献一些,每个人的生活会更美好。” 这种想法不仅激励着她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也渗透到了她的学术研究课题中。大三时选择万柳与海淀的公交系统优化为“挑战杯”参赛题目,张纯最初的愿望就是想提出改善交通的建议,帮助住在万柳的本科生,使他们住得更安全、更放心。而第二次获奖的那个议题“北京城市老年居民日常行为和老年社区建设研究”则更是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当时我去北京阳光老年活动中心参加了一个志愿活动,在那里才感到老年人真的很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能把城市发展好了,就把这些做过贡献的老年人丢在城市角落。”每每讲到帮助别人,贡献爱心,张纯的言语间总会流露出无限的温情与恳切。虽然在采访过程中,虽然无法看到她的脸,但是记者能够想象,她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平和而幸福的,扬起的嘴角牵动起美丽的回忆。 如同张纯的志愿服务,她对未来的设想也是那样的质朴而温情,充满着她的爱心和为社会更多贡献的渴望。她梦想成为一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师,而原因也同样的简单: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规划师并且宣传健康、宜居、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法。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利用草图和统计数据等手法帮助弱势群体增加谈判能力,从而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在她的眼里,教师是一种带有强烈公益性色彩的职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一代人受益,用自己的新理念去影响学术圈,影响整个社会。感受着她那“能往前走就往前走,能努力一点就努力一点”的坚持精神和“力所能及地帮助被人,回馈爱心”的奉献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未来不是梦”。 短短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总是能感受到张纯的谦和与恬静,她如百合,淡雅而清丽;记者也深深被她的毅力和信念所感染,她似腊梅,坚强而不屈。这个百忙之中仍不吝耐心帮助同学的女孩,这个深爱舞蹈、经常在走廊练舞的女孩,这个常为加班的同事熬汤煮咖啡的女孩,这个喜欢收集生活中每一个幸福时刻的女孩,用八载的春晖与玉露,绽放出了最美丽动人的花朵,将芬芳洒满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