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碳循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09-11-24 来源:
11月21-23日,由中日韩三国国家基金机构共同资助的A3前瞻计划“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计量与预测 (Quantifying and predicting terrestr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East Asia: toward a network of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 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常青、日本岐阜大学副校长安田孝志等海内外近80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方项目负责人方精云院士主持,林建华常务副校长、常青副局长分别致词,指出东亚地区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经济发展快。中日韩三国科研人员合作,共同探讨东亚地区的碳循环不仅可以促进生态和环境学科的发展,促进三国气候变化领域人才的培养,也为三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会议主题为“东亚地区陆地碳循环的格局和过程”(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nd carbon cycles in East Asia),中日韩项目负责人方精云教授、岐阜大学村岡裕由教授、高丽大学孫堯丸教授以及项目主要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日本岐阜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筑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国立首尔大学、国立江源大学等,中国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近期碳循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共有43个学术报告。韩国高丽大学教授李祐均教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伊藤昭彦教授分别做题为:Assessing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and preparing adaptation measures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in Korea 与Estimation on greenhouse gas budget of Asia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using a process-based model 的大会报告。城环学院生态学系贺金生教授与朴世龙研究员分别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属性以及碳循环动态方面的学术报告。
“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计量与预测”A3 前瞻计划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和韩国学术财团(KOSEF)共同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于2007年8月启动,为期三年。本项目集中中日韩三国在碳循环领域最有影响的部分科研人员,利用生理生态、通量观测、尺度转换、遥感等多种方法和数据融合技术,开展东亚地区典型生态系统碳过程的测定、参数调查、综合分析、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并进行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碳汇趋势预测,为该地区碳问题政策的制定、碳管理以及有关的国际谈判提供科学数据。
该项目实施以来,已分别在中日韩三国国家举行了四次研讨会,建立了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的合作平台,为开展进一步的区域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础,并在全球变化领域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