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韩茂莉老师获得北大“十佳教师”称号
2007-12-24 来源:
作为北京大学弘扬尊师敬师美德的一项传统特色活动,第十二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于12月16日落下帷幕。我院韩茂莉等教授等十位老师获得第十二届“十佳教师”称号。 在近两个月的宣传和展示后,12月16日8:00~18:00,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办公室,在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指导下,第十二届“十佳教师”投票活动火热举行。来自北大各个院系的600余名代表,在仔细阅读了“十佳教师”的评选手册和评选公约后,投出了自己的一票。经过紧张的计票工作,第十二届“十佳教师”的评选结果目前已揭晓,而所有的十六位候选老师都获得了“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的称号。(“十佳教师”名单附后) “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及学术背景,一直发挥着它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她引燃了北大人的激情,抒发了北大学子的情怀,让燕园的园丁感受到辛勤耕耘、收获的喜悦与感动。 韩茂莉教授简介: 韩茂莉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编委(核心期刊)、《历史地理》编委。主要讲授“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地理”“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等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获北京市精品课,“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文地理学》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
韩茂莉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变迁与历史人文地理,先后三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不仅在中国国内具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学术前沿,韩茂莉的研究在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时,还创立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撰写体则。环境变迁是韩茂莉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她的研究不仅形成一系列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成果,2006年日本中央大学以“中国环境史研究第一人”而邀请她作为外籍研究员赴日从事合作研究。近5年先后5次受到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日本中央大学、法国远东学院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邀请赴外参加学术会议。
学生眼中的韩茂莉老师: 一个老师就是一面浓缩的北大
——我眼中的韩茂莉老师
离开北大校园已经有七年了,我不听韩老师的课也有七年了。从1997年我成为她的第一个研究生算起,我们相识整整有10年了。10年之久,恍惚就是那么一瞬间,似乎我还是那个推开门,对她怯生生笑着的大男孩。
韩茂莉老师在历史地理学术圈里是以研究农业地理闻名的,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种地的”。有人问她,“您这地种得对现世社会有什么用吗”?她回答得很干脆,“没有什么用。国家这么大,养几个没用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学术对社会的价值和功用,远非一两句能说清楚,韩老师也不愿去和问话的人饶舌。但从她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她其实很注意研究选题与国计民生的关切度。她说,中国以“农”立国,从古到今向来如此。农业及其相关的各种问题,中国都是世界上表现得最为广泛和最为突出的。“农”以土地为根本,以四时为节律,这些都是地理学家大有作为的空间。所以,她从这个门径进入了学术。之后20年,她由两宋农业进入辽金农业,由辽金农业深入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敏感带的人地关系问题,研究方法也从文献爬梳扩展到环境考古。可以说,她的学术旨趣一直围绕着我们这个国度最大的命题,并且相当自觉和娴熟地出入现今学术界最前沿的一些领域。她凭借的是自己天生的研究禀赋,还有就是,把冷板凳坐穿的那一点毅力和精神。
我不敢说韩茂莉是北大智力最超群的老师,但一定是最有定力的研究者之一。在这个一直称许“自由、民主”意识,崇尚以才气驰骋的先锋校园里,苦行僧一般的研究者似乎并不讨巧。但,我以为这正是老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今却被人忽视的宝贵精神。韩茂莉便是那继承了北大“苦”的一面的少数人。她的办公室在地学楼三楼一个僻静的拐角处,屋里除了几架子满当当的书,就只能放下一台电脑和一把椅子。她很知足地在这里“窝”了十几年。除了上课、出差,她在晚上十点之前很少离开这个角落。在“种地”这事之外,其实她的兴趣点也很多。对古代传统建筑的鉴赏水平不俗,对北京四合院文化极其秥熟,对近代乡村水利社会的研究也达到专业高度。应人邀请她也曾外出作过地理学界最风光时髦的“旅游规划”,用她的话说,那点活儿简单得几乎不费力,不过想借机到各地走走罢了。个人生活中,她好绘画、好小人书、好画片、好文学、好逛潘家园旧书摊……。但这些东西的诱惑力加起来,也不足以让她放弃“种地”这件事情。她自己也总是对学生们嘟囔,干完这桩“农活”,我该去作点好玩的学问了。可是那些好玩的“活计”在她永远是捎带手儿的事,干完干好后从不留恋,拍拍手又一头扎进她的农业地理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她欲罢不能,她也不时抱怨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和基金课题让她无法脱身。但经常和学生们谈及她“种地”的心得,她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几丝得意:“这个问题,目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但是我基本想明白了”,眼镜片后闪动着几分孩子般的“狡黠”。看来,这个领域非但没让她“厌烦”,反而因为长期的浸淫和执着,总能发现新的研究突破口和兴奋点,她的“镢头”总是不断刨出让她狂喜的东西。
如果让韩老师评价自己做学问的门道是什么,她一定说,我坐得住。呵呵,在北大这座大林子里,从来不缺才华纵横的人,但缺能坐得住的人,成名前坐得住,成名后更能坐得住。十几年间,她没有著作等身,只是隔上几年有一本东西缓缓出炉。但每一本都是结结实实,能够压得住案头的作品。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有说到老师的本色当行——教书。主要是,这几乎不用说太多。我的不少师弟师妹们,包括本系和外系出身,都是因为感染于她的授课而投奔于这个陌生而冷门的专业。她讲课语调和表情都不丰富,也不大和学生们做眼神和言语的交流,但流畅如行云,缜密如环扣,自有一种睿智和优雅深深地折服人。她曾上过很多门类的课,有的与研究方向相去甚远,但听课的人总能感到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在谈问题。她自己说,这是一个大学老师必备的本事。但我知道,做得象她这样好的人不多,一是没有她天生的好口才,再就是做不到她那般的认真。
七年不听韩老师的课了,讲过的内容我也逐渐淡忘了,但是老师坐在书堆里敲打着字符,外表平静,内心欣喜,这一幕我却越来越清晰。这可能是我三年北大生活留下的最珍贵影像。在学生心目中,每一个老师其实就是一面浓缩的北大,他们以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方式承载着北大的传统和学风。
作者吴海涛,97级硕士研究生,韩茂莉老师第一位研究生,现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