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为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首批评估院系

2013-12-20 来源:

      

12月8日上午,我院国际同行评议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来自美国、英国、香港、中国大陆的7名国际知名地理学与环境学领域的专家应邀担任本次国际同行评议的专家组成员。我校副校长陈十一院士、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纯华院士出席为期2天的会议。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泰勒环境成就奖(地球环境领域最高奖)获得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irk Smith教授担任本次国际同行评议的主席,专家组成员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系Eric Sheppard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Gideon Henderson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Armistead G. Russell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院长Yannis Yortsos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Kin Che Lam教授,我校工学院院长张东晓教授。
评审期间,陈十一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专家们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强调在加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时刻,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展国际同行评议,对推进学科发展和学院的教学科研迈向世界一流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院长陶澍院士向专家详细汇报了学院的历史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设立、科学研究、社会责任与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并向专家组介绍了学院近些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战略规划等情况。专家组成员在两天内同校友、在校本科生、在校研究生、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学院所在的逸夫二楼各层实验室,通过访谈和参观充分了解学院课程体系、学生培养、研究领域等各方面情况。专家们高度评价学院的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与应用并举的特色。


图为陶澍院长进行学院汇报

我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立足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在近年内凝聚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全球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响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和城乡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下设5个系和1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生态学系、环境学系和历史地理研究所)另有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中法地球系统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建筑学研究中心等十一个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院士2名、长江学者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包括3名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创新群体”和“中国陆地植被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最近两年全院教师每年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110余篇。2013年全院教师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2。方精云院士、长江学者朴世龙教授近年在SCIENCE、NATURE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陶澍院士、长江学者胡建英教授等在PNAS上发表论文5篇。学院在职教师68人,担任国际期刊编委24人次。学院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最近两年学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经费维持在8000余万元。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以及“土壤系统碳动态、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分别由首席科学家方精云院士和贺金生教授领衔。科技部批准的“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与集约发展关键技术研究”由冯长春教授牵头进行。
目前,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科研和教学实习为一体的野外定位研究站——“北京大学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塞罕坝实验站”(PKU-OSEE) 也投入使用,为学生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学的实习提供了条件。与相关学院联合的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均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还建立了人地系统与环境遥感实验室,供学生开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设计方面的实验。
学院立足于研究成果能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活跃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城乡规划等各个领域,既推动着地理学及相关的资源、环境、生态和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创新,又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长期参与国家省市地级政府的政策咨询,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专题研究等。周一星教授、林坚教授被分别邀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讲课,阐述中国的城市化和土地管理。学院教师参与了国家多部资源环境领域法律的起草,以及多个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工作,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法》等。学院教师提出的多项研究报告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汶川灾后重建规划和发展战略,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危机管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碳汇策略等。
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硕果累累,近3年主办、承办了多次有影响力国际会议及研讨会,包括东亚地区碳循环的时空格局国际会议、山地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国际会议、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国际研讨会、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绿色城市交通国际研讨会等。学院申报的 区域生态与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 “111计划”)于2013年10月获得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批准。


图为专家组成员与校友代表座谈


图为专家组成员与学生代表座谈


图为专家组成员与学院教师代表分组座谈

学院师生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扎实投身社会服务。并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支持下于2007年联合我校团委筹建了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多年来,环境教育基地以“让环保成为青年时尚”为目标,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推广、绿色校园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支持广大高校师生深入社区、工厂、村庄,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成功打造了“北大林歌回收项目”、“甘肃文县教育援助百人计划”、“中国青年模拟城市大会”“北京大学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等品牌项目,逐步发展为全国大学生环境保护与教育领域的高端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特别奖以及第五届“母亲河奖”组织类奖。


图为专家组成员在逸夫二楼各层实验室进行参观


图为专家组成员同学院教师进行评估汇总交流


为期两天的国际同行评议活动专家们对我院总体上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显示了学院近年来快速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以国际视野“诊断”我们的学科发展状况,对此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例如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亟待改善、师生的国际化交流机会需要增加、设立跨专业交流的“种子基金”等,都是很重要的建议,需要全院上下乃至学校层面认真分析、思考和解决。


图为国际同行评议组长Kirk Smith向朱善璐书记汇报


图为专家组成员向校领导汇报后合影留念

我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副校长陈十一院士、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纯华院士听取了专家评价总结。
党办校办、发展规划部、国际合作部、人事部、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部、教务部、科研部相关负责人,城环学院院办成员、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此次国际同行评议。

Copyright © 201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